文章简介
镀金隔膜密封系统在加氢裂化工艺中的应用
  

1 引言

加氢裂化[1]工艺作为现代石油炼制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石化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加氢裂化工艺是在高温高压的工艺环境下引入氢气,借助催化剂的作用,对重质油分子进行裂解与加氢处理,这一过程不但能够提升石油制品的质量,提高轻质油的产量,还能有效去除石油中的杂质,如硫、氮、氧等;因此加氢裂化工艺广泛应用于深度加工重质原油[2],推动着炼油技术向着更加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为了保障加氢裂化工艺的生产,需要实时监控整个工艺中重要节点的参数,而加氢裂化工艺的特点是高温、高压以及含有高浓度的氢,这对整个工艺环节中测量压力、温度、差压和液位的变送器隔膜密封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达到耐高温、高压的要求下,还需要防氢渗[3]

为了防止氢气对变送器隔膜密封系统的渗透,必须采用合适的材料来增强隔膜的抗渗透性能。通常情况下,变送器所使用的隔膜为0.1mm左右厚的316L不锈钢,这种材料难以完全阻挡氢气的渗透,一般是采用特殊涂层[4]来提高隔膜的防氢渗透能力。与此同时,在加氢裂化工艺中,变送器隔膜密封系统不仅需要防止氢气渗透,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石油中含有的硫化物、氮化物等杂质在裂解过程中会形成腐蚀性化合物,对隔膜产生腐蚀影响。因此,变送器隔膜材料还需具备较强的抗腐蚀能力,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综上所述,探索特殊材料作为变送器隔膜的涂层,以有效防止氢气渗透并提供优异的抗腐蚀性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2 氢渗透现象及原理

氢渗透现象指的是氢气或氢原子通过金属或其他固体材料的表面进入其内部并扩散的过程。由于氢原子极小的原子半径[5]0.079nm)和高扩散性,这一现象在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表现得尤为显著。氢渗透的过程涉及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包括氢分子的解离、氢原子的吸附、扩散和再结合。

氢渗透从氢分子 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开始,该过程是氢渗透的第一步,受金属表面的化学性质和催化活性影响。氢气在金属表面发生解离反应,分解为氢原子,如公式(1)所示:

1

式中, 为气态氢分子, 为吸附在金属表面的氢原子。

一旦氢分子解离为氢原子,氢原子会吸附在金属表面并溶解到金属的晶格结构中,氢原子的溶解度和扩散速率与金属的晶体结构、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氢原子通过占据晶格中的间隙(如八面体或四面体间隙)扩散进入材料内部。氢原子的溶解可以用以下平衡反应(公式2)表示:

2

其中, 表示溶解在金属晶格中的氢原子。

在材料内部,氢原子以溶解氢的形式通过晶格扩散。扩散速率由氢原子在晶格中占据的位置以及温度等外部条件决定,温度升高会显著加速氢的扩散,因为扩散系数 随着温度呈指数增长。根据Fick's扩散定律,氢在金属中的扩散行为可以用公式(3)描述[6]

3

其中, 为氢扩散通量, 为扩散系数, 为氢浓度梯度。

当氢原子扩散到金属或材料的另一侧表面时,氢原子可能重新结合为氢分子并从表面逸出,这一过程标志着氢渗透现象的完成,氢分子的再结合速率受表面催化性和氢的局部浓度影响。如公式(4)所示:

4

当变送器隔膜密封系统发生氢渗透情况后,氢气会聚集在变送器隔膜密封系统内部,使隔膜密封系统出现鼓包的情况,最终导致变送器零点漂移、输出不准确,对变送器的性能和寿命产生显著影响。

3隔膜阻氢涂层研究进展

随着氢气在能源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如何有效阻止氢气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对材料的渗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在变送器隔膜应用中,材料的抗氢渗透能力对于其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阻氢涂层技术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选择适宜的材料与工艺,确保其在复杂工况下保持优异的抗氢渗透性能,同时兼具高温、高压环境中的抗腐蚀性和机械稳定性。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陶瓷涂层、复合材料涂层、金属以及金属合金涂层等几类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其中,金属涂层,尤其是金及其合金涂层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并在工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1 金及金合金涂层

金(Au)作为一种贵金属,因其出色的抗氢渗透性能、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抗腐蚀能力,逐渐成为变送器隔膜材料的优选涂层材料。与其他常规金属相比,金在氢气环境下表现出极强的化学惰性,其抗腐蚀性和抗氢渗透能力在高温高压下尤为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应用中,金涂层能够大幅减少氢气渗透对传感器精度和寿命的影响。Masatsugu ARAI[7]采用金涂层以减缓氢气的渗透,通过对不同镀金厚度(1~3μm)的膜片的氢渗透率进行了详细实验,由实验可知,为了降低透过变送器隔膜的氢气量,在SUS316L膜片表面镀金后氢气的透过率相对于未镀金的SUS316L膜片有效减小至1/50~1/100。因此,金涂层不仅能有效阻止氢气的渗透,还能在长期高温高压操作条件下保持优异的化学和机械稳定性。

除了纯金涂层外,金-钯(Au-Pd)合金涂层在阻氢方面表现出更加优异的综合性能。根据S. Maestas[8]一文中的研究,Au-Pd合金的氢气扩散系数显著低于单一金属涂层,显示出极高的抗氢渗透能力。钯在合金中能够有效解离吸附氢分子,阻止氢原子进一步渗透,而金则通过其良好的阻隔性防止氢扩散,从而实现协同作用,提升了整个合金体系的抗氢渗透性能。此外,Au-Pd合金在实际应用中还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腐蚀性和机械稳定性,能够在极端操作条件下长期维持其性能,因此在高温、高压设备中成为阻氢涂层的理想选择。这种合金材料的应用不仅为变送器隔膜提供了可靠的阻氢解决方案,还大幅降低了设备的维护和使用成本,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3.2 其他金属及合金涂层

除金及其合金涂层外,其他金属涂层如镍基合金和钛基合金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抗氢渗透的特性。Shan[9]研究了TiCTiN+TiC涂层对316L不锈钢的氚扩散和渗透行为的影响。他们发现这些涂层能够显著降低氚的扩散和渗透率,从而提高不锈钢在氚环境下的耐受性。这项研究对于核材料的耐氚性能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Checchetto等人[11-12]对钛基合金涂层的氢渗透特性进行了分析。他们研究了涂层的制备工艺和不同涂层结构对氢渗透的影响,结果显示双层涂层在减少氢渗透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这为设计高效的防氢渗透涂层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相较于金和钯合金的出色表现,这些涂层在抗氢渗透能力和长期稳定性方面仍略逊一筹。镍基合金在高温环境下具有一定的抗氢渗透性能,但由于其较高的腐蚀率,往往需要与其他材料如陶瓷或更稳定的金属涂层复合使用,以增强其抗腐蚀性能。同样,钛基合金也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展示出抗氢渗透的潜力,但其应用范围仍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3.3 陶瓷涂层

陶瓷涂层因其出色的耐高温性能和良好的抗腐蚀能力,曾在阻氢涂层领域占据重要地位。Hatano等人[13-18]研究了通过湿法化学、电化学、热浸镀、溅射法、等离子体处理制备的ZrO和氧化铝涂层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氚渗透阻隔效果。这些研究为氚渗透屏障的材料设计和工艺改进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技术支持。然而,随着金属涂层研究的进展,陶瓷涂层在抗氢渗透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弱,其研究焦点逐渐转移。尽管如此,一些陶瓷材料如氧化锆(ZrO)和氧化铝(AlO)仍然在特定环境下具有应用价值,尤其是在氢气渗透敏感性较低的应用场景中,陶瓷涂层依然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陶瓷涂层在高温环境下表现出的稳定性,使其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仍然是一种可选的涂层材料,但在抗氢渗透性能方面,其表现不及金属涂层。因此,陶瓷涂层更多作为辅助材料,与金属涂层或其他材料复合使用,以提升整体涂层系统的综合性能。

3.4 其他材料涂层

随着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复合材料涂层在阻氢涂层领域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将金属与陶瓷材料纳米化并复合,能够显著提升涂层的综合性能,尤其是其阻氢能力。例如,金属-陶瓷复合涂层通过结合金属材料的韧性和陶瓷材料的耐高温性,形成了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具有优异性能的阻氢涂层系统。这类复合材料涂层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氢气渗透,还具备优异的抗腐蚀和抗氧化性能,但与金及金合金涂层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3.4 涂层厚度与工艺优化

阻氢涂层的厚度、均匀性和致密性是影响其抗氢渗透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涂层的厚度与氢气扩散系数呈反比关系,即涂层越厚,其阻氢效果越好。然而,涂层的厚度不能无限增加,过厚的涂层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如增加材料的脆性、降低涂层的附着力和降低变送器测量精度。因此,如何在保证涂层厚度的同时,优化其结构和性能,是阻氢涂层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等先进工艺在涂层制备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阻氢涂层技术的发展。通过这些工艺手段,可以在微观层面上精确控制涂层的厚度、致密性和晶粒尺寸,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抗氢渗透性能。

3.5 小结

综上所述,变送器隔膜阻氢涂层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金及金合金涂层的开发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同时,陶瓷涂层和复合材料涂层作为辅助或补充材料,也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工艺技术的优化,未来的研究应继续致力于探索更加高效、稳定且经济的涂层材料,以进一步提高变送器的长期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与工艺优化,变送器的长效稳定运行将得到有力保障,这不仅能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还将提高工业生产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4 防氢型变送器的应用

4.1 加氢裂化工艺介绍

加氢裂化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加工工艺,主要用于将较重的石油馏分,如渣油、减压馏分油等,转化为轻质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航煤及润滑油基础油等高附加值产品。该工艺通过在高含氢环境下,利用催化剂和高温高压条件,将长链烃类分子裂解为短链分子,同时通过氢化反应使其中的不饱和化合物饱和。在整个加氢裂化反应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关键变量,如压力、温度、流量和液位,变送器通过提供这些变量的准确测量数据,保障整个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并实现优化控制和能效提升。

4.2 防氢型变送器的重要性

由于该工艺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进行,反应器、分馏塔、氢气回收系统等设备的内部压力、温度和物料量需要实时监测和控制,通过变送器提供的准确数据,工艺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关键参数,并及时进行反馈控制,确保工艺条件始终保持在最佳范围内,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收率。因此,变送器[19]的应用对于加氢裂化工艺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经济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3 防氢型变送器隔膜的选型

加氢裂化工艺中的各项反应参数直接关系到工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是自动化控制中极为重要的指标。测量设备的正确选型,尤其是变送器的隔膜材质选用,对于确保工艺参数采集的准确性和设备的寿命至关重要。加氢裂化反应条件通常涉及高温、高压和富氢环境,这对设备防氢渗透性能提出了严格要求。变送器作为参与工艺监控和安全联锁停车动作的重要仪表,其隔膜需要能够有效防止氢气渗透,减少氢渗透对生产的影响。

在加氢裂化过程中,反应器的工作温度一般在300℃以上,操作压力在10MPa左右,反应气中氢气分压往往超过7MPa。这种高温高压临氢环境下,金属材料极易发生氢渗透,尤其是传统的不锈钢隔膜,长期暴露在这种工况下容易出现氢渗透,导致隔膜密封系统鼓包,最终会使测量数据失准。因此,变送器的隔膜必须具备良好的抗氢渗透能力,才能确保压力测量的长期稳定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根据相关研究,目前全球主要的变送器供应商已推出多种防氢渗透的隔膜材料及涂层技术,最为成熟的是镀金膜片技术。金材料具有致密的晶格结构,氢分子难以通过,且金具有优异的抗腐蚀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材料性能的稳定性。因此,镀金膜片在防氢渗透方面表现突出。变送器通常采用316L奥氏体不锈钢作为基材,通过化学镀金工艺在不锈钢隔膜表面镀上一层金涂层,有效防止氢气的渗透。目前,这种镀金膜片型变送器已广泛应用于加氢裂化装置中,满足了高温高压临氢环境的工艺需求,显著降低了氢渗透风险,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各企业的实际应用反馈表明,采用这种镀金型的变送器能够明显提升工艺稳定性,降低故障率,在加氢裂化等苛刻工艺条件下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5结论

在高温高压含氢环境中,加氢裂化工艺需要先进的隔膜材料以防氢渗透、抵抗腐蚀,确保测量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金涂层和金-钯合金涂层以其优异的抗氢渗透性能、抗腐蚀性和高温高压稳定性,成为变送器隔膜的理想选择。研究表明,这些涂层能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测量精度、降低维护成本,从而为加氢裂化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未来,随着纳米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发展,防氢渗透技术的研究与优化将为炼油工业带来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一丰.加氢裂化工艺技术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4,(19):230.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4.19.018.

[2]陈中娜.重质油加氢精制处理工艺的研究[J].石化技术,2020,27(06):60-61.

[3]徐政一,张鹏远,孟国哲.金属氢渗透研究综述[J].表面技术,2019,48(11):45-58.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9.11.005.

[4]周池楼,何默涵,肖舒,.不锈钢表面阻氢涂层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20,39(09):3458-3468.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19-1543.

[5]李鑫,韦博鑫,鲁仰辉,.临氢环境下管线钢氢损伤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24,44(05):1125-1133.

[6]孙秀魁,徐坚. 氢在21-6-9奥氏体不锈钢中的渗透 [J].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87, (04): 274-280.

[7]差 圧 力伝 送 器 に お け る水素 透 過 の低 減法

[8]Diffusion of hydrogen in gold-palladium alloy

[9]SHAN C Q WU A J LI Y J et al. The behaviour of diffusion and permeation of tritium through 316L stainless steel with coating of TiC and TiN + TiC[J].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1992,191/192/193/194:221-225

[10]ZHANG R Q, LIU Y G, HUANG N K. Effects of Hydrogen Ion Implantation on TiC-C Coating of Stainless Steel[J].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8,15(4):77-81.

[11]CHECCHETTO R, BONELLI M, GRATTON L M, et al. Analysis of the hydrogen permeation properties of TiN-TiC bilayers deposited on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J].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1996, 83(1):40-44.

[12]WANG Y, LIU D W, FENG S J, et al. Preparation of tritium permeation barrier consisting of titanium by the pack cementation method[J]. Surface and Coating Technology, 2016,307:271-277

[13]HATANO Y, ZHANG K, HASHIZUME K. Fabrication of ZrO2 coatings on ferritic steel by wet-chemical methods as a tritium permeation barrier[J]. Physica Scripta, 2011, T145: 014044.

[14]ZHANG K, HATANO Y. Sealing of pores in solgel-derived tritium permeation barrier coating by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J].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1, 417(1): 1229-1232.

[15]SERRA E, GLASBRENNER H, PERUJO A. Hot-dip aluminium deposit as a permeation barrier for MANET steel[J]. 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998, 41(1): 149-155.

[16]SERRA E, KELLY P J, ROSS D K, et al. Alumina sputtered on MANET as an effective deuterium permeation barrier[J].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1998, 257(2): 194-198

[17]FENG J, DAN M, JIN F Y, et al.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lumina Coatings as Tritium Permeation Barrier by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J].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6, 45(2): 315-320

[18]FENG J, CHEN M Y, TONG H H, et al. Preparation of Alumina Coatings as Tritium Permeation Barrier by a Composite Treatment of Low Temperature Plasma[J].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7, 46(10): 2837-2841.

[19]徐国栋.智能压力变送器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



订阅方式:
①在线订阅(推荐):www.sdchem.net.cn
②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4-109

投稿方式:
①在线投稿(推荐):www.sdchem.net.cn
  作者只需要简单注册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后,就可随时进行投稿、查稿,全程跟踪稿件的发表过程,使您的论文发表更加方便、快捷、透明、高效。
②邮箱投稿:sdhgtg@163.com sdhg@sdchem.net
  若“在线投稿”不成功,可使用邮箱投稿,投稿邮件主题:第一作者名字/稿件题目。
投稿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①文前应有中英文“题目”、“作者姓名”、“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
  ②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或出生地、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③论文末应附“参考文献”,执行国标GB/T7714-2005标准,“参考文献”序号应与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相符;
  ④注明作者的联系方式,包括电话、E-mail、详细的通讯地址、邮编,以便联系并邮寄杂志。
    
联系电话:0531-86399196     传真:0531-86399186
欢迎投稿   答复快捷   发表迅速
                                                                                  山东化工稿件修改细则
传真:0531-86399780  QQ:1462476675  微信号:sdhg-bjb
采编部电话:0531-86399196  Email: sdhg@sdchem.net  sdhgtg@163.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65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