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营养与检测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
  

窗体顶端
营养与检测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
牛桂芬 付苗苗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451191
[摘要] 中高职教育由于体制和管理等多方原因,使得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缺少相应衔接和一体化管理体制的有力支持。通过对营养与检测专业中高职课程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构建该专业顺利衔接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营养与检测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Niu Guifen Fu Miaomiao
Henan Industrial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451191
一、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现状
1、中职和高职教育的现状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中职与高职在学制上是脱节的,我国的高职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把中职教育作为自己的基础,中职教育基本上没有摆脱终结性教育的格局,这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薄弱有关。虽然国家早就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优先招收对口中职生和本专业的合格在职人员,但是没有落实到实处。据教育部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2663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54.1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113.69万人,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高职(专科)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5858人。近些年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普遍不足,但是不少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求变化而设置专业的中职教育,却为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建设者。因此,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实施,不仅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是个促进,也可为高职教育提供理想的生源,搭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中职和高职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使得二者之间缺少相应的衔接和一体化管理体制的支持。中职和高职教育各自成系统,依据自己的教育对象、教育层次及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未能开发出贯通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与高职两个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能否有机统一、合理地衔接,其根本是课程的衔接。
课程衔接是中职和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职和高职业教育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我国中、高职衔接,特别是对口招生并没有实现课程的真正衔接。
2、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衔接的现状
对于课程衔接来说,其中心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衔接。目前,中、高职学校在这两项衔接上困难较大。究其原因分析,首要是中职教学的多机构管理。由于历史原因,中职学校处于多头管理,使得学校设置课程标准时较为宽泛,无相关标准。即使相同的一个专业,学校不同选用的教材也不同。而高职学校又无精力对相应的中职学校做梳理分析,其招生生源又分中职、普高两种,所以高职学校的教学计划多数遵从普通高中的毕业生生源,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上产生很多问题:
(1)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出现重复。对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一种低层次的重复。如高职的营养与检测专业录取的中职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已经学习了《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到了高职阶段还要再学习《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部分内容出现“浅层次”重复。
(2)中职学生对高职教学难以适应。由于文化基础差,底子薄,中职毕业生在提高专业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时感觉困难很大,提高不起学习兴趣。
(3)高职学生职业岗位等级证书与学历不匹配。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数已经获得了初、中级的职业岗位证书。录取进入高职阶段,由于缺乏相应的高一级的职业岗位等级证书,所以学生能获得的仍是初、中级岗位证书。虽然在职录取的学生必需,但对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浪费。
二、营养与检测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这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中心。中、高职教育要想实现顺利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先定位。目标明确,才能做好相应的课程衔接工作。在培养目标上,中、高职教育既有一致性,在层次上又存在有差别。
针对营养与检测专业,高职是以培养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熟悉现代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掌握食品的安全卫生及营养、质量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毕业生能够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食品营养指导、食品分析及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生物学、食品科学及营养与食品安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能从事和食品营养与检测有关的一线操作、管理及食品生产等相关工作的,实用型、技能型初、中级技术人才。高职的目标定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特别是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进行就业岗位分析
进行就业岗位分析,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这是针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行的。借鉴经验,对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毕业生对应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分析要求毕业生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求的执业资格等级标准,进行细化分解,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具体化。深入与食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执业岗位群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依此分析确定: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课程设置。
3、课程设置
这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
(1)设置原则:其设置原则遵循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知识教育的双重任务。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基本素质目标:“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依此作为标准,为使学生具有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高职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综合实训。公共课: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也为后续专业知识与职后继续学习做好铺垫。其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道德、体育课;根据营养与检测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就业能力要求具体设置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课程设置打破学科界限,依据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可组合部分课程,减少课程的重复内容和课程门类,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应从专业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对高职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设计,形成以综合素质为本位,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2)确定专业课程:按照营养与检测专业专业能力的要求,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与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仪器分析。专业课程: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营养配餐、食品安全卫生与检验。学习专业课程,可使学生掌握与职业、岗位有关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与所在职业、岗位相关领域内的活动能力。为使学生能关注本专业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可以设置拓展创新课程,如:食品添加剂、食品毒理学。
(3)加强实训
针对学生应用能力,加强培养与训练。按培养目标组织实训教学,强化实训过程。①每个实训项目都有对应的内容和要求,学生必须逐项掌握。②注意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要学。③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保证实训质量。如能够利用所学的化学、微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食品品质分析与检验;掌握营养配餐的基本原则;掌握各种食品基本成分、特殊成分、食品添加剂及有害有毒物质的分析方法与检验原理等。④考核有标准。要按照实践技能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记录各项考核成绩。实训教学中,可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学生结合自己特长和就业岗位的特殊性,向相近专业的其他生产领域拓展,培养学生后续发展能力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问题的能力。
在学期学习中,适当时机可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也可让学生感受在社会中、集体中的与人相处,培养团体责任意识,查找学习中的不足,以利以后的提高。
4、改革考核评价机制
当前,大部分中高职学校仍然实施学年制,或者是不完全的学分制模式。某些高职院校虽然已实行学分制管理,但差异很大。各校之间、中高职之间没有贯穿一致的学分转换与资格认证机制。高职课程中与中职课程重复的文化知识,又不能合理免修,这些都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要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允许在相承的中高职教育内部实施相应学分转换、行业执业资格证认可制度。免修相关重复的课程内容,转换成有效学分。此管理也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可进一步增强教学管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考试增加实训部分的比重,减少理论部分的比重,或完全以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来检测把握学生的技能。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以证代考。学生技能评价与职业资格鉴定考核挂钩,获取相应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学生,可免考相关课程,获取相应的学分。促使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向就业靠拢,目的性更强。
[参考文献]
[1] 夏暎,戴凤林,许红,田侠,马晓春,高波. 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探讨[J].《职业技术》. 2004.08
[2] 杨延.理顺环节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J].《教育与职业》. 2000.08
[3]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8月30日.
[4]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 年修订)》2010 年3月8日.
[5] 教育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2012年10月26日.
[6] 张晓拔,谢革新.课程观指导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09
[7] 陈果(导师:陈士俊) .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思路与对策 [C].《天津大学硕士论文》. 2008-12
个人电话:13603995857
个人邮箱:niuguifen8@sina.com
学院地址:河南省郑州新郑市龙湖镇建设路邮编:451191



订阅方式:
①在线订阅(推荐):www.sdchem.net.cn
②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4-109

投稿方式:
①在线投稿(推荐):www.sdchem.net.cn
  作者只需要简单注册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后,就可随时进行投稿、查稿,全程跟踪稿件的发表过程,使您的论文发表更加方便、快捷、透明、高效。
②邮箱投稿:sdhgtg@163.com sdhg@sdchem.net
  若“在线投稿”不成功,可使用邮箱投稿,投稿邮件主题:第一作者名字/稿件题目。
投稿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①文前应有中英文“题目”、“作者姓名”、“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
  ②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或出生地、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③论文末应附“参考文献”,执行国标GB/T7714-2005标准,“参考文献”序号应与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相符;
  ④注明作者的联系方式,包括电话、E-mail、详细的通讯地址、邮编,以便联系并邮寄杂志。
    
联系电话:0531-86399196     传真:0531-86399186
欢迎投稿   答复快捷   发表迅速
                                                                                  山东化工稿件修改细则
传真:0531-86399780  QQ:1462476675  微信号:sdhg-bjb
采编部电话:0531-86399196  Email: sdhg@sdchem.net  sdhgtg@163.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65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