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8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

孔娜

(菏泽学院 药物科学与技术系,山东 菏泽274015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介绍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培养学生科研素养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几年的课堂实践,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科研素质和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多媒体;第二课堂;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eaching Research and Reform Measures to Investigate of Microbiology Course

Kong Na[1]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ze University, Shandong 274015,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search and reform measures in the Microbiology course are introduced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method and examination method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The student master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the ability for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After years of classroom practice, these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icrobiology; teaching content; multimedia; second class; examination

微生物学不仅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生物制品学和传染病学的理论基础,还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位课[1]。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各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加深,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完善和提高,从而培养合格的、新型的、综合型专业人才,通过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微生物学的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工作、科研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且效果较好

1 改革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已开设微生物学这门课,所选用的教材是全国高职高专第二轮规划教材,由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凌庆枝主编的《微生物学》,属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注重实用性、科学性、理论联系实际,以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为线索,从原核微生物到真核微生物,再到非细胞微生物,在主要概述这三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特别是微生物学在药学上的应用。该教材中既有利于教师教学使用的“课堂活动”,也有便于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和应用的“知识链接”,还有便于学生自学的“难点释疑”,而大量来自于实际的“案例分析”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的求知欲[2]

微生物学的教学除了理论教学,还包括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多以验证性演示性和示范性的实验内容为主,主要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体现,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为实施对象,进行了微生物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即通过利用验证性示范性的相关实验来设计综合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操作掌握专业技能,培养科研素养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多媒体

2.1 教学形式

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其个体形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而仅靠传统教学中的粉笔黑板挂图很难让学生对微生物有较好的感官认识,也无法体现动态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对本来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失去应有的兴趣。现在利用多媒体以大屏幕投影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能提高真实感如在介绍细菌的形态时,可采用大量真实的光学显微镜照和电脑合成图,使学生能看见和认识细菌再如在描述细菌的运动时,可采用Flash动画体现鞭毛的运动情况让学生立刻对微生物世界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2.3 教学效率

传统微生物教学时,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写板书、擦黑板和挂模式图等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则只需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在课堂上演示,从而节省时间另外教师可以将课件上传网络便于学生下载,这样学生上课时不必忙于记笔记,从而可以紧跟教师的思路教师就能在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3 开辟第二课堂,设置教学专题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难免学到知识不够全面,因此可以积极的号召同学们,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学习微生物学知识。具体做法有以下两种。

3.1 成立课外学习兴趣小组

授课教师作为课外辅导员,针对于同学们感兴趣的微生物学知识,教师和同学讨论后确定一些主题,如酸奶的制备、艾滋病的防制、药品中的微生物、生活中的微生物等。课外组织同学们分组、查相关资料、组内讨论、组内推选同学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总结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们团结互助的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及表达等各方面能力。

3.2 开展专题学术讲座

作为综合性的大学,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能教好书,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课题。因此还可以请不同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学术讲座的方式,对某此专题进行介绍。如上面生活中的微生物等主题,可以请动物医学、药物化学等专业的相关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可以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微生物,微生物与社会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学术讲座的方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坚定部分同学考研的决心。

4 建立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考核机制

教学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和反馈教学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长期以来, 大多数学校都以学生的笔试考核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难以进行有效评定,也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不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因此,必须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真实反映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学习成绩采用综合评定模式综合成绩= 期末考试(70%)+期中成绩(1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10%) 的形式综合评定微生物学课程最终成绩,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2.5 %)学习表现(2.5 %)和课堂提问(5 %)三部分组成通过实施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生物制药技术人员

5 小结

目前国内外都比较重视微生物学的教学,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建设较为齐全,可供教师选择和借鉴的优秀网络资源很多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优秀网络资源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通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课中的自主参与与设计实验来提升科研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变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的学习习惯,虽然取得一些小小成绩,但在教学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尝试摸索,为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3]

参考文献

[1]李正鹏,吴萍,祝嫦巍,等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340(1):149

[2]凌庆枝微生物学[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

[3]王祖华,杨瑞先,薛 冬,等微生物课程体系改革措施探讨[J]山东化工,201544(11):140-141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菏泽学院科研基金科技计划项目(XY12BS04

作者简介:孔娜(1982-),女,山东乳山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订阅方式:
①在线订阅(推荐):www.sdchem.net.cn
②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4-109

投稿方式:
①在线投稿(推荐):www.sdchem.net.cn
  作者只需要简单注册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后,就可随时进行投稿、查稿,全程跟踪稿件的发表过程,使您的论文发表更加方便、快捷、透明、高效。
②邮箱投稿:sdhgtg@163.com sdhg@sdchem.net
  若“在线投稿”不成功,可使用邮箱投稿,投稿邮件主题:第一作者名字/稿件题目。
投稿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①文前应有中英文“题目”、“作者姓名”、“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
  ②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或出生地、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③论文末应附“参考文献”,执行国标GB/T7714-2005标准,“参考文献”序号应与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相符;
  ④注明作者的联系方式,包括电话、E-mail、详细的通讯地址、邮编,以便联系并邮寄杂志。
    
联系电话:0531-86399196     传真:0531-86399186
欢迎投稿   答复快捷   发表迅速
                                                                                  山东化工稿件修改细则
传真:0531-86399780  QQ:1462476675  微信号:sdhg-bjb
采编部电话:0531-86399196  Email: sdhg@sdchem.net  sdhgtg@163.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6540号-5